選讀普教中人數不足 有小學停開班 沙田崇真校長:推行10年學生普通話大進

選讀普教中人數不足 有小學停開班 沙田崇真校長:推行10年學生普通話大進 2021/10/25

【明報專訊】本港奉行兩文三語教育政策,不少中小學以普通話教授中文(普教中)。國家教育部6月發表報告,提出本港應將普通話教育適度融入考評體系、推進普通話教學等,而本港社會近年對普教中政策意見分歧。沙田崇真學校本學年選擇普教中學生人數不足無法開班,校長洪細君說推行普教中逾10年,學生普通話能力大幅進步,與粵教中班相比兩批學生中文成績相若。另一邊廂,鳳溪創新小學今年繼續全校普教中,校長李淑賢說學普通話裝備學生應付將來社會需要,但校方不會強迫在校講普通話,盼社會勿以普教中標籤學校(見另稿)。

小學概覽38%小學開班 語常會2015調查72%

普教中屬校本政策,教育局回覆稱中小學可按學生需要及本身條件,在師資準備、學生水平、課程安排等有足夠條件下推行,局方沒收集實施普教中學校數字。本報按中小學概覽統計,全港至少226間小學本學年開設普教中班,佔整體小學約38%;中學方面,至少72間(16%)在概覽列明本學年有普教中班,而普遍中學均列出推行普通話教育的措施(見表)。語常會2015/16學年曾做調查,當時中小學分別約37%及72%學校設普教中班。

校長:強行開班致不公 有心學不怕遲

沙田崇真學校2015/16學年起應家長意願,小一學年末可選擇讓子女小二入讀普教中班與否,學校由原本小二至小四全級普教中,轉為上述級別各一班普教中。由於選擇入讀人數不足,該校本學年小二不設普教中班。校長洪細君說,尚欠數名學生才湊夠一班,有家長仍盼子女以普通話學中文,冀她游說其他家長「轉軚」,但洪說強行開班會令粵教中班學生人數增加,或對相關學生不公,故學校依原定政策分班。

該校2008/09學年起推行普教中,洪校長說學生普通話能力明顯進步,她曾陪同學生參觀深圳機場,學生與當地工作人員對答流暢,毋須翻譯;在學校課堂,教師亦可全程用普通話向小四生教授唐宋八大家等較艱深內容。她又說,由於普教中學生「我手寫我心」,故中文寫作能力較佳,多用合規範書面語,不過整體而言他們與粵教中學生中文成績相若。

英文科出身的洪校長讀書時無學普通話,踏入社會後才到社區中心報讀課程。她說成年後記拼音辛苦,語音準確度亦不及從小就學習普通話的人,但靠進修也能通過普通話科教師語文能力評核(基準試)。她認為學生兒時不怕醜,「夠膽講夠膽試」,助他們學語言;又說學普通話對學生日後工作、旅行、交友等都有益,但他們「若有動機學,何時都不怕遲」。

著重粵語 設古典文學戲劇課

語常會曾委託教大研究中小學普教中教學,2015年發表的報告稱部分普教中教師混淆語文及語言教學,「分不清在教普通話還是教中文」。洪校長說,校方對普教中教師的文學及語文知識要求高,而且學校本身有普通話課專教語音知識,故普教中教師明白中文課應集中教語文。她又稱,鼓勵教師參與培訓計劃,助學校推動普教中。

該校亦著重粵語教學,洪校長說粵語古典、優美,小五學生會修讀粵語古典文學戲劇課程,高小又推行「融辯入教」,部分學生獲推薦參與粵語辯論比賽。她稱冀在小學階段為學生打好兩文三語基礎,培養學習語文的信心和興趣。

明報記者 黃焯謙

上水的鳳溪創新小學全校推行普教中超過10年,校長李淑賢說,校方安排本地及跨境生成為鄰桌,雙方可從彼此身上學普通話及粵語;中文科採用電子書,課後可跟隨課本邊朗讀邊學普通話。李說普通話成為國際語言,普教中助學生應對未來社會需要,該校本語言政策多年來受家長歡迎,盼外界別單以普教中標籤學校為「愛國學校」。

國際語言 :unamused:

校長以身試法…
即係話自己唔愛國啦家陣
愛國好失禮你咩

2個讚

鳳溪創新:普通話成國際語言 盼勿標籤學校 2021/10/25

【明報專訊】上水的鳳溪創新小學全校推行普教中超過10年,校長李淑賢說,校方安排本地及跨境生成為鄰桌,雙方可從彼此身上學普通話及粵語;中文科採用電子書,課後可跟隨課本邊朗讀邊學普通話。李說普通話成為國際語言,普教中助學生應對未來社會需要,該校本語言政策多年來受家長歡迎,盼外界別單以普教中標籤學校為「愛國學校」。

本地跨境生同坐 電子書供課後學習

鳳溪創新小學近半數學生是內地跨境生,李校長稱,本地學生初時講普通話「會甩甩咳咳,一些音未必準」,強調這僅屬過程,經過學習及浸淫在學校的普通話語境,本地生普通話會逐漸進步,毋須擔心普教中下學習「蝕底」。她說為助小一生銜接普教中,教師起初會放慢語速,配合身體語言授課。

李校長說,校方安排本地及跨境生成為鄰桌,讓他們學語言時互相幫助。校方又顧及普遍北區家長社經地位不高,且長時間工作,故中文科採用電子課本,學生可選粵語或普通話聽課文在家朗讀自學。

不強迫校內講 倡營造機會運用

李校長說希望以普教中裝備學生,但不會「push」(強迫)學生在校園講普通話。她又說,社會現有足夠粵語語境,普教中不會削弱學生粵語口語表達能力。

本港中小學生均須修讀普通話科,學校每周普通話課節普遍不多。要加強普教,李校長認為普通話課加堂效果不大,解釋當學生視普通話為學科時,未必能提起學習興趣。她建議學校多營造機會讓學生運用普通話,例如其校疫情前每年安排學生到內地交流,「當他(學生)覺得有需要,自然不會抗拒,便會學得好」。近年每當內地與港關係趨緊張,就有人標籤普教中學校。被問校方有否壓力,李校長說不考慮標籤問題,校方10多年前有見普通話成為國際語言,為栽培學生推行普教中,「即使你是律師、醫生,若一點不認識普通話,面對客戶時如何工作?」

她說外界應檢視學校教育理念,別單以普教中評定該校屬「愛國學校」,「正如我們都帶同學去英國、澳洲活動交流,年年我們都做,那是否等於我們也愛那邊呢?不是的」。

標籤?乜做愛國學校好失禮咩

該主題在最後一個回覆創建後30天后自動關閉。不再允許新的回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