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股交易實名制 擬2022年首季推 券商派客戶編碼 追查造市更快速
證監會周五(4日)宣布,就俗稱港股「實名制」的投資者識別碼制度展開諮詢,至明年3月4日止,諮詢文件建議受規管中介人為每名客戶編排一個唯一識別碼、即券商客戶編碼(BCAN),附以其姓名、身份證類別及號碼等個人資料,一同提交至由聯交所維護的中央數據資料庫,以便監管機構發現可疑交易時,能及時辨識投資者身份並作出調查。券商須就上述收集及處理個人資料,事先取得客戶同意,如客戶不同意,則只能賣出,不能買入;有關制度最快2022年首季推出。
緊接引入場外買賣滙報制
根據證監會建議,「實名制」將涵蓋在聯交所交易系統上市或買賣的證券交易,如自動對盤交易,以及在交易系統外進行的人手交易及股份配售等,碎股交易則未有納入。證監表明,待正式實施「實名制」後,會研究把制度擴展至衍生產品。另外,證監會亦建議引入場外證券交易滙報制度,中介人應把有關資料直接向證監滙報,計劃於2022年第三季推出。當局強調,現階段未有打算把「實名制」擴大至投資者的持股狀況層面。
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表示,有效和及時的市場監察,是維護香港證券市場廉潔穩健的關鍵,建議的措施將有助證監在市場監察上更加穩固,提高投資者信心。
現時券商在輸入交易指令時,毋須披露其客戶身份,當出現可疑交易,證監會只能依例向券商發通知書,索取交易詳情進行調查,惟有關過程頗費時。證監會舉例指出,在一般簡單的查訊下,要先向券商索取某股票在某時段的交易資料,在識別出可疑交易者後,又要再索取該交易者的詳細資訊,包括長期交易紀錄等,每次券商向證監會提交資料需時數個工作天。
此外,不法分子可透過在不同券商開立多個賬戶,把股價舞高弄低,惟由於缺乏可辨識投資者身份的便利措施,證監會難以及時確定違規交易是否同一投資者所為,降低調查效率。在引入「實名制」後,證監會能直接通過識別碼監察每宗交易,更易揪出問題交易,遏止「人頭戶」等違規行為。
據諮詢文件顯示,當局建議由券商為客戶編派BCAN,券商的自營交易須另設編碼;至於基金落盤,BCAN可編派予基金公司或者個別基金,不會查閱至認購基金單位的投資者。此外,如證券交易指令是經由一連串多家實體、例如海外實體發出,則編碼有機會只能追溯到為客戶落盤的非受證監規管的海外券商,難觸及最終投資者。
至於投資界擔心的私隱問題,證監強調,存放於港交所中央數據資料庫內的資料,將按國際最佳常規,以最新技術進行加密。資料庫僅供人數有限的港交所、證監會授權人員使用,且由高級人員嚴謹授出批准。針對資料查取的舉動及登入失敗等情況,證監會將保存詳細審計紀錄。
阻嚇一人開多戶「搭棚」
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認為,推出「實名制」是監管大趨勢,早前在股票互聯互通已引入,相信市場有心理準備,未來會諮詢基金業界會員,適時作出回應。她續稱,證監會理應與不同地區監管機構交換必要資訊,以提升監管能力,相信可管理好投資者私隱。
專門研究細價股的宏高證券投資經理梁杰文表示,「實名制」不能完全杜絕股市的所謂操蹤和「搭棚」,但可提升監管效率,對不法之徒有阻嚇作用。
證券商協會主席陳柏楠則說,新措施涉及電腦系統更新,暫難評估成本,而券商需要得到客戶的同意才可遞交資料,一旦有客戶不願意,將不能替他開新單,擔心影響與客戶的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