係錫仔女,爸爸唔怕認!試下俾仔女FEEL到你的愛
整俾爸爸嘅溫馨提示【中文父職資訊圖 Dad-fographic】
【就是開不了口】華人父職研究:爸爸的愛總是說不出來的原因
研究發現大部份華人爸爸都以實質行動和照顧來表達父愛。你身邊的爸爸也是如此嗎?
「我都是為你好」 這種父愛真是愛嗎?
有些男人在自己的朋友圈中開懷闊論,表現豪邁,但回到家中對孩子就份外嚴格,板起面,收歛情感。
華人受到儒道的思想影響,男人傾向喜怒不形於色。爸爸總是保持距離,還配以「我嚴格都是為你好」的想法,令孩子感到被操控,無論怎樣做都總是得不到爸爸的肯定。
父愛是甚麼?心理學家說是爸爸的接納
操控的、夾雜著要脅和催谷的父愛,與西方父職研究所理解的父愛恰恰相反。
心理學家認為父愛就是爸爸對子女的接納。具體的行為包括關愛、照顧、安慰、關注、孕育和支持等。「依附理論」提出爸爸透過敏銳地回應孩子內心的需要,就像接通天線「對啱台」,讓孩子在父愛裡能夠獲得安全感。
4種表達父愛的方式,最普遍的是……?
學者發現,華人爸爸正在兩種父職之間徘徊。
上海紐約大學的社會學家Xuan Li發表最新研究,紀錄了他走訪了居於四川南江縣的133個家庭,透過現場觀察父、母和介乎9至11歲的子女的家庭生活。他問孩子,「你爸爸會做些甚麼,讓你覺得他愛你呢?」
學者歸納對答,得出4個種父愛表達的方式,最普遍的是實質的照顧和陪伴。
一、服侍你的父愛
在一些孩子眼中,爸爸是大廚,每日從選食材到下廚,都讓孩子看到父愛。爸爸刻意留起最有營養和最好味的食物,表達父愛。
此外爸爸買衣服,帶孩子喜歡的蠟筆回家,送上期待已久的禮物……都是回應孩子的渴望。在太太眼中,全家一起玩樂旅遊、指導孩子做功課、拋低工作或朋友約會,陪伴孩子,都是實質地表達愛。
超過八成受訪的孩子和太太,都看到這類以行動服侍和陪伴的父愛。
華人爸爸喜歡以行動(多於說話)來表達父愛,符合文獻。學者分析以日常照顧、煮食作為表達愛的主要方式,源於上世紀中國的困乏處境,基本存活的需要成為一種強烈的父愛符號和記憶。
二、表現親密,貼得很近的父愛
不少爸爸在意與子女的身體接觸。
只約一成受訪孩子表示,爸爸會以親密的接觸來表達父愛,包括鍚臉和擁抱。即如騷癢、爬在爸爸身上等打鬧遊戲(rough and tumble play)雖然少,但已比學者的預期為多。
華人爸爸相當含蓄,他們看電視時坐貼一點、陪孩子一起睡覺、輕掃孩子的頭、走路時不介意拖著孩子,就已經自覺表達父愛。
三、說得出來的父愛
一位受訪太太鼓勵丈夫表達,「如果爸爸永遠都收起溫柔一面,家庭很難有溫暖和舒適。」只是整體來說,華人爸爸抗拒開口表達父愛。
儘管接近兩成受訪爸爸自言有口頭表達,只是卻有條件的,只在孩子的學業或成就表現良好之時。有些時候更是一種負面表述:「我愛你,才指出你的錯」。
爸爸責之心切的管教,沒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。研究結果顯示,在孩子眼中爸爸「開口」表達是相當罕有的。
學者還發現受訪的太太會主動為「默默的父愛」作辯護,「他只是內向……不懂表達……孩子還年幼,不會明白……父子情是自然不過,就不用表達」云云。辯解或反映了他們對父愛期望,並不太滿意。
為何爸爸總不把父愛說出口?
不少爸爸解釋收歛情感的原因。他們認為表達父愛會削弱管教時的威嚴。有位爸爸覺得威嚴幫助管教,「使孩子不亢不卑,有一個正確的自我價值」
「讓孩子感到溫暖,由太太做就足夠」,有人認為太多愛有機會使孩子變得自我,「我知道我是非常在意孩子的,但我不喜歡表現出來。為何?因為如果表達出來,會令他覺得父母疼愛他,就會有恃無恐,任意而行。」
四、恩威並施的父愛風格
相比爸爸自己,有更多太太和孩子注意到爸爸會以寬容的態度、講道理和尊重的態度,能讓家庭感到爸爸的愛。
學者注意到,不少太太比丈夫更嚴厲,也就是所謂「虎媽、貓爸」的情形。爸爸的角色是要平衡家中管教上產生的壞氣氛,「讓孩子會到爸爸會保護他」。
學者分析,在一個體罰普遍的國家裡,有一定數量恩威並施的爸爸,情況比想像中樂觀一點。
短結:讓孩子感受到父愛
父愛是孩子成長極佳的養份。孩子感受到的父愛,才會發揮作用。要在接納和管教之間取得平衡,是這代華人爸爸要學習的功課。